湖北日報訊 記者 吳華清 梁曉瑩 通訊員 鄭丁陶
  駿馬奮蹄,游龍捧珠,小羊腳踏如意,頑猴機靈討喜,還有董永、七仙女……
  8日,記者來到伍柏林操持的膏雕廠。產品陳列室里,一件件膏雕工藝品,瑩潤如玉,栩栩如生。
  走進車間,仿佛來到了一個“白雪世界”。白色的石膏原材,白色的雕坯,白色的地面和牆壁,伍廠長滿身滿手也沾著白色膏粉。
  66歲的伍柏林,從小隨父練就一身膏雕的好手藝,如今是省民間工藝美術家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。
  憑藉精湛的手工技藝,伍柏林在應城膏雕界名氣很響,他的廠也最忙。“聖誕節前,我們一口氣趕了兩個單,做了5000枚燭臺,白天黑夜趕工,全部通過廣東的外貿公司賣給美國客商。眼下,我們正趕一個石膏工藝燈罩的單,春節前要做完。”“現在行情不錯,從前可愁死人了。”伍柏林介紹,四五年前,工藝品基本靠坐等當地單位上門訂做,賣的不多。原材料進價越來越高,傳統工藝流程長,效率低,利潤空間不大。加上膏雕技術性強,即使付工資還不計損耗,也少有年輕人願意耐心學藝。
  眼看著自己的手藝後繼無人,2009年,伍柏林喊回了在北京的兒子伍應超,希望這位電商專業畢業的80後兒子,能給老工廠帶來新氣象。
  一開始,小伍不願意。在北京的公司幹得好好的,為啥要回老家,混在膏粉堆里?可看見父親對膏雕藝術的執著,伍應超慢慢理解了。
  膏雕“父子兵”,開始琢磨重振手藝的新門道。
  小伍一回來,就在阿裡巴巴註冊網店,將自家產品圖片掛上去,一下子引來幾家外貿公司,找他們訂做出口的石膏枕、燭臺、羅馬柱,一個單子就是成百、上千件。老伍樂開了花兒。
  然而,雕刻效率低仍是個問題。2012年,伍應超建議父親購進數控雕刻機。半信半疑間,伍柏林花6萬元買回第一臺數控雕機。第一次用,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:兒子把數據輸入電腦,啟動不一會,一個膏雕的紋路就做成了。伍柏林見識了新技術的魔力。
  去年,又花10萬元買回第二台數控雕機。這個新家伙本領更強,8個雕頭同時操作,能雕刻複雜的花紋。現在,伍柏林的多數產品是半手工、半機床製作——手工做出坯形,再由機床來雕花。“拿石膏枕頭來說,以前一個工人一天只能做20個,用機器一天可以做200多個。”漸漸與時尚接軌的老伍告訴我們,這跟如今流行的3D打印有些類似呢。
  也就在去年,伍柏林的工廠共接到4個大單,每個單都數以千計,做不完的還轉給附近其他廠來做,凈賺了100多萬元。“走進市場能賺錢,傳統的東西有了新生命,技藝傳承更有底氣啊。”伍柏林說。
  膏雕的火爆也給老伍帶來新挑戰。“國外客戶都要求有檢測報告,看有沒有毒害物質,有沒有放射性。我就到武漢,找華中農業大學、湖北大學、武漢科技大學的專家專門幫我們做檢測。膏雕藝術品也不能老停留在枕頭、動物等傳統造型,我還得常上網,找點膏雕的新鮮靈感。”如今的老伍,再不是悶頭坐在廠里只顧精雕細刻的傳統工匠了。
  附近的膏雕、膏塑廠家看到老伍“老樹發新芽”,也開始學起來。在應城城區上新街,石膏枕專賣店店主魏海濤說,大伙跟著伍柏林學網上銷售,100元至500元不等的石膏枕,每月能賣4000多個。
  曾經蕭條的應城膏雕,煥發新的光彩。如今,膏雕企業已達30多家,產值超千萬元。去年12月,應城膏雕還獲評第三屆全省“一縣一品”文化品牌。
  (原標題:膏雕父子兵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q86vqfeh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